刊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曾用名:湖北化工
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ISSN:1672-5425
CN:42-1710/TQ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455799996852875
被引频次:34509
数据库收录:
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生物学
期刊热词:
性能研究,催化,正交实验,降解,纯化,催化合成,催化剂,壳聚糖,发酵,活性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用于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一项制度,是实现各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新工科”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对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内工程教育发展新模式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而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1]。新工科主要“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面向新经济产生的新的工科专业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工科专业[2]。 2017年2月至6月,教育部陆续推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清晰的回答了“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建设新工科”,“怎么样建设新工科”的系列问题。新工科理念就工科领域而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跨学科、综合全面、创新能力强、面向未来能够适应并引领产业不断发展的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观念[2]。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采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认证标准。OBE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下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符合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工程教育认证可以说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起点,微生物实验也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实践类课程,同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物工程乃至生命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3]。我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重视微生物实验的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行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与方法也亟待改革。近些年,通过将微生物学实验从微生物学理论课程中进行剥离,建立独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对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和探索,现就改革探索的实践总结如下。
1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构建科学的独立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
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为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践部分,开设的大多数是理论教学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偏少。虽然基础实验内容较多,覆盖的知识面较广,但是对学生来说,只能得到实验操作技能的最基本的训练,甚至多数同学仅停留在实验操作层面,不问对错,不计结果,实验报告相互借鉴,千篇一律,缺乏思维创新性训练和应用实践的锻炼,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亟待变革,我们将微生物实验课程进行独立设置,独立考评,微生物学实验不在是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依据。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创建过程中,突出微生物实验技术学的特点,突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后两者占比达到60%以上。基础性实验将着重赋予学生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能和方法,而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将整合到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中去,作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一部分。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微生物学的综合知识或与微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后,运动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复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安排在微生物实验学习的后期,学生具备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老师下达实验课题任务,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4~5人为小组,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自主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形成科学规范的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重组,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
2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构建能力导向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微生物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具有基础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后续专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因此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乃至毕业质量。
文章来源:《化学与生物工程》 网址: http://www.hxyswgc.cn/qikandaodu/2020/0802/445.html
上一篇:石油高校生物工程研究生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化学与生物工程投稿 | 化学与生物工程编辑部| 化学与生物工程版面费 | 化学与生物工程论文发表 | 化学与生物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