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曾用名:湖北化工
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ISSN:1672-5425
CN:42-1710/TQ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455799996852875
被引频次:34509
数据库收录:
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生物学
期刊热词:
性能研究,催化,正交实验,降解,纯化,催化合成,催化剂,壳聚糖,发酵,活性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双热点,引起广泛的关注。面临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我校积极投入思考和论证行列中,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办学定位。
一、构建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践行“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大学四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断线,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本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化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三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从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内在规律和行业需求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通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教育,融通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种能力培养,融通实验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个环节育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三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行业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工原理、生物化工、工程制图等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及工艺等专业知识。
2.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行业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体系。
3.构建以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的“三环节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构建融“实验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环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采用递进式设计,建立生物类专业基本技术实验、生物类专业综合实验、生物类专业设计创新实验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探索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路径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成立校企联合的“生物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修订校企合作育人培养方案,对接行业开展分类订单式的“喜之郎班”“我武生物班”“正大班”“药明生物种子班”“美吉生物种子班”“科伦生物种子班”等合作育人试点班,实施学生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校企共办“正大杯”创新创业大赛,实现育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工程,提升校企协同育人功能。
1.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博士教授、聘请企业优秀导师,构建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的教师分层次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定期选派教师企业培训、科技指导、教师国内外学习和交流,分级打造产教融合高水平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2.打造以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科平台项目。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和“实验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环节实践教学的融通,搭建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实践训练中心、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室组成的校内外三级联动实践训练平台,开展实验设计与产品制作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大杯”校企双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客的“五赛—挑—创客”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实验项目。
3.深化实施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融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教育,实施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综合改革。按照“有用、够用、适用”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基本技术实验》慕课,植物学省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性教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试点课程,提倡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化教学。
文章来源:《化学与生物工程》 网址: http://www.hxyswgc.cn/qikandaodu/2021/0225/832.html
化学与生物工程投稿 | 化学与生物工程编辑部| 化学与生物工程版面费 | 化学与生物工程论文发表 | 化学与生物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