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曾用名:湖北化工
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ISSN:1672-5425
CN:42-1710/TQ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455799996852875
被引频次:34509
数据库收录:
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生物学
期刊热词:
性能研究,催化,正交实验,降解,纯化,催化合成,催化剂,壳聚糖,发酵,活性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需人才的标准也不断地更新—全面型人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全局性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但是,在当前初中生物与化学的教学历程中,教师存在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认为只要完成自己所教课程的任务即可,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脱离,窒碍了学生的发展。对此,本文将分析生物与化学跨学科授课的可行性和策略。
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和教学优势
概念。跨学科指的是通过组合两个及多个课程的教材、角度、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个学科或领域难以处理的问题。
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授活动都是分课程进行的,教师“单独”地教,学生“孤立”的学,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布局分散、刻板,不知晓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到学习成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形成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认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行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且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拓展教师的教学眼界,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跨学科知识整合视角下的初中生物与化学教学策略
任课教师开展调研会,制定合适的跨学科学习目标。要想发挥跨学科的教学价值,生物与化学之间跨学科角度资源开发是关键。但是,在目前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设计乱象丛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化学和生物教师之间应该开展调研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原有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合适的跨学科学习目标,构建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例如:生物教师和化学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开展调研会,针对教材展开讨论,分析和整合其跨学科授课资源,会发现在北师大版生物“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这一章节里会涉及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验和相关反应式,这也是化学方程式里的一部分,双方整合讲解,让学生深化对两种植物作用的理解。此外,在日常的生物和化学教学中要相互进行渗透,给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和条件,而生物和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将两门知识结合起来,或者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将知识更加直接的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知识整合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讨,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自主的发现生物与化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中的“人体的营养”时,其会涉及到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检测方式—以“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做生物实验时会涉及到试管、溶液的使用等步骤,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要很严谨,那么这些步骤大家在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已经了解过,谁能告诉我该怎么正确使用呢?”引导学生去回忆实验用具的使用,在正确做实验,学到如何检测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设置跨学科相互学习的活动,完善交流与学习效果评价。为提升跨学科授课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设置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并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生物和化学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划分学习小组,使其更加互补,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会,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每节课都给学生留十分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互相答疑解惑,从两个角度总结学到的知识,并进行记录。
此外,教师之间也要充分的交流,在备课时要充分交流意见,对跨学科的问题进行探讨,弥补知识的空缺,便于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课下,教师之间也要整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双方相互协调,及时进行修正,达到在知识整合的条件下进行授课。
文章来源:《化学与生物工程》 网址: http://www.hxyswgc.cn/qikandaodu/2021/0511/1004.html
上一篇:论农村地区小水电开发中的伦理问题
下一篇:浅谈对初中化学衔接高中化学的认知
化学与生物工程投稿 | 化学与生物工程编辑部| 化学与生物工程版面费 | 化学与生物工程论文发表 | 化学与生物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